《论语》第五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对于当时许多人物的评价。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人物行为,来体会儒家思想,从孔子的评价中学习到生活智慧。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看人要看到多方面要素,今天有多少父母都非常势利,只盯着儿女对象是否有钱,而看不到其它的东西,看不准人从某种角度来说,自身修养就有问题。孔子可以安心将自家的女儿嫁给他看好的人,即使那人是囚犯,他也有足够的信心,认定他没事,足可见孔子的厉害之处。

2.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道理通人心,只要是真理必然可以服人,我们自己没认识到真理,就要向别人的道理学习,看看能否启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道理,辨别道理,吸取道理。以这样的心态看人,君子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3.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孔子曾经讲过“君子不器”看来这子贡还是不能算君子啊!为什么子贡不能算君子呢?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和他商人的特质有关,简而言之为“重利”。

4.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人们往往只重视外在表象,看到人家穿着好,说得好,就心生向往,学习这些表象,可孔子告诫我们,做人要实在,“焉用佞?”说得那么好干什么呢?

5.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这回让漆雕开去尝试做官,应该也是认为漆雕开能力够了,但是漆雕开很谨慎表示自己没有做好准备,这样的态度使孔子很放心,抱持着这样的态度为官至少可以保身避险,比之前主动要学习为官的子张稳妥的多,我想这也是孔子欣悦的主要原因。

6.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我们知道后世儒家,在中国传续下去是程朱一脉,心学不能被政府所容,心学的许多大儒真的漂洋过海到了日本,这也间接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不知道孔子老人家如果知晓,会作何感想。

7.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三个人都很有能力,军事、内政、外交各有不同,虽然他们各自能做好自身所长,但还无法判断他们是否能达到“仁”。看人要全面,生活中人们往往就会因其人一处优点而完美化其人,反之,我们自己也要注意,不能凭借自身一处优点就自鸣得意,须知距离完美还差的远呢!

8.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为什么一个混得开的人,比不上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呢?因为儒家看重的是品格修养,而不是财富多寡。之前我们讲过儒家的终极目标“仁”,这是一种人生状态,谁能更接近仁德的状态谁更优秀。

9.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孔子的理想是君子风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浪费时间白天睡觉显然是不符合这样的理想。孔子还特别提倡人要踏实笃行,不要花言巧语,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宰予显然也不符合。

10.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答案就显露在这“你无法判断自己所想一定正确”这句话中。无论你是想行恶获利,还是想行善积德,一定都是要明确自己所思的想法是正确的才行,可是这世界无限复杂,谁又能说自己的想法就绝对正确呢?既然不能,莫不如就舍弃欲望,与天地融为一体,顺时而做,顺心而行,不执着于自己的大脑,谨遵天地号令而动,这就是存天理,儒家的终极核心就是那句“存天理,去人欲。

11.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做事还是以己方之利为着眼点,不能站在全世界的角度行事,所以孔子曾说子贡只是“瑚琏”,在孔子眼中,子贡还算不上君子,他今天所说的道理,他自身也不能践行。

12.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人性、天道很广,每一个人都应该坚持持正心、走正道,并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精神。在追求儒家“仁”的道路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颜回一样闻一知十,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事上炼,去感悟,去通晓道理之真谛。

1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正好可以作为人们学习的好榜样。学一件,行一件,实际践行所学,没学会第一步,绝不学第二步,由此才能彻底通透,知行合一。我们总说要经世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具体怎么联系,怎么践行呢?子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1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掌管着卫国外交,属于卫国的实权派人物,他能够做到不耻下问,这正是身居高位之人的学习之道。孔圉本身聪敏,却还能够虚心接纳别人提给自己的意见,这种行为就可以得上“文”了,因为善学者,文必成矣!

15.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身居高位或带领团队之人,若能恪守这四条,说不定你的成绩会超过子产

16.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zhuō),何如其知也? ”

儒家一向反对迷信,这种观念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我们从来不信神,别看有些人好像皈依了某某宗教,但是真心信奉的恐怕寥寥无几。我们重视改善自己的内心,知行合一,凭借自己的力量行事,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神明。

17.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我们之前说过儒家终极核心就是“去人欲,存天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明白自己的使命,坦然做事,不求收获,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就不会患得患失,不以物喜,走好自己的路就行了。

18.崔子弑其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看起来简单,在实际的生活中非常难,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下决心离开污浊之地,人们往往会为各种外物所牵制,明知前途黑暗,也要一条道走到黑。

1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再斯可矣”就是思考两次就够了,人世间哪有什么完全之事呢,我们的大脑又不是计算机,不可能全部照顾周全,有时候过分思虑并不可取,过分思虑很可能滋生欲望,瞻前顾后,最终丧失掉自己的磊落之心。

20.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在残酷的政治生活中,宁武子装傻充楞,他本来聪明睿智却不愿意表现出来。宁武子的行为是一种保身之法,在政治昏暗之时,国家政策往往会出现不可理喻的做法,难道是上位者不知如何治理好国家吗?显然不是,原因是人人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导致国事乱上加乱,错综复杂。

21.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是说冉求志大才疏,能写出好文章,但却不知分寸,容易做出出格之事。孔子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论语》以后还会有关于冉求的记载,冉求甚至遭受到了孔子逐出师门的危机,这些以后会谈到。

22.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之前就曾说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人总提过往恶事没有意义,反而还可能有害于自身,只要不是非提不可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说了。因此,不念旧恶既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也是一种实用的哲学。

23.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耿直之人,不畏惧别人评价,只凭借着是非曲直行事。在生活中人们往往都不耿直,喜欢的不直说,不喜欢的也不显露,这都是有私心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耿直之心,同时也要拥有智慧,这二者互相并不矛盾。

24.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这种情况就比较常见了,讨厌一个人,可往往又因为各种外事迁就,不敢表现出来,还假装和他欢乐地相处,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上面的巧言令色差不多。这样做无非是内心有欲望,何苦如此呢?不如放开真性情,正视真实的内心,这样的状态才是真快乐。

25.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的志向追求,和我们今天大不相同了,我们今天说到志向多是指具体事物,比如,要挣很多钱,要开豪车,住豪宅,成为某某行业的成功人士等等,可我们的古代圣贤们根本不看重这些,他们始终将志向追求放在自身修为上,甚至于古人所谓的“学”,就是指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在古人看来只有提升自己的精神修为才算得上是学,而这“学”的最高成绩就是“仁”,孔子还说过“知者利仁”,你若真有智慧是个聪明人,那就应该千方百计的去提高自己的修为,去达成仁的状态,追求别的目标都算不得什么。

26.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人都很难接受是自己的错误,这是人之常情,今天这句话显然是孔子的一句无奈叹息。我在没读到过这句话之前,我也曾有过怀疑,难道儒家的这些道理,那些圣贤们真的能做到?直到看到这句话才明白,他们也做不到,所以你做不到也不必过度自责,人毕竟在肉体上和禽兽无异,我们穷极一生,只为能在关键时刻做到一次意义上的人,能达到一次高尚的“仁”那就算是成功了,因为克己不倦,人而为仁的状态,本来就是人生最困难的一项使命。有的人天资好,生而知之,自然容易些,有些人天资差,困知勉行,自然就更难些,但无论怎么样,那成“仁”的目标不能变,人生意义之路其实也只能这样走,没有别的选择。

27.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关于孔子爱学习,有一个非常传神的故事,传说孔子和师襄子学琴,学习了一个曲子很久都不愿意换,师襄子很奇怪就问孔子:“你总弹奏这一个曲子不觉得枯燥吗?”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觉得孔子可以了,想教他更多的内容,可孔子却说:“我还没有探究出此曲的作者,还不算学透。”又过了很久,孔子弹奏此曲已经进入到了化境,师襄子惊叹,问其有何体会,孔子答到:“我知道这曲子的作者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起身谨拜孔子之后赞叹说:“此曲正叫《文王操》。”

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探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论语》一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文光读《论语》119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加客服微信:3304222535,开通VIP下载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