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弟子规》是清朝文人李毓秀写的三言韵文,主要讲解了青少年居家或在外,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
暑期我们将重回学堂,从《弟子规》开始,探寻传统礼仪对孩子成长、对家庭和睦的影响。重温经典,见微知著,让生活变得更简单而又快乐!
古人对礼节要求严格,一旦逾越礼制,轻则被人鄙视,重则被人唾骂。在《弟子规·谨而信》中对礼节的行为,也有具体的表述:勿践阈(yù),勿跛(bì)倚,勿箕踞(jī jù),勿摇髀(bì)。出入时不要踩踏门槛,站立时不要把身体斜靠在别的物体上,坐时不要岔脚伸腿,不要摇晃大腿。(阈:门槛 跛倚:斜靠 箕踞:坐时两脚岔开形似簸(bò)箕 髀:大腿。)
说道“箕踞”这个词,就不由得想起当年孔子动手打人的“黑历史”。相传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扔出去一块板砖,就能砸倒一大片夫子。
据《礼记·檀弓》和《论语·宪问篇》记载,孔子“发小”原壤的母亲去世了,但是原壤这么大岁数了,过得真是一塌糊涂,到母亲去世的时候,锅都揭不开,穷得叮当响,棺材本都买不起。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念发小一场,就慷慨解囊,买了一副上好的楠木棺椁,准备送给童年的玩伴。
孔子挑了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的好日子,又顺手买了点吃的,雇人将棺椁抬上车,赶着车前往原壤住的屋子。孔子坐在大车上,远远看见原壤家的院门四敞大开。等到门口,孔子右手拄着榆木拐杖,左手拍了拍挂着白布的院门,向院内问道:“原壤兄,你在家么?我给你过世的母亲送棺椁来了!”只听院中屋内传来一声回应:“是老仲尼啊,我在屋里,进来。”
于是,孔子小心翼翼地跨过院中门槛,又缓步走入正房之中。躬身放下买来的食粮,抬眼一瞧,原壤懒散地坐在土炕上,后背斜靠着土墙,两脚岔开前伸,像个大簸箕似的。原壤看见孔子进屋也不起身相迎,袒胸露腹,斜着眼盯着,左手小指挖着耳孔,右手搓着腹部的泥。孔子早有不忿,现在见到这种情形,出离愤怒,都说君子动口不动手,那是因为还没有被气到,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是人呢?
作者:江逸子来源 :时哉时哉 网路教育学院
只见孔子抡圆拐杖,照着原壤小腿就是一顿痛打,一边打还一边怒斥:“你小时候整天不务正业,就不是什么好东西,长大了又没什么能够说出口的事业,你老了还不赶紧去死,简直是个老祸害啊!”语毕,孔子拂袖而出,也懒得再和原壤叙旧了。正所谓:
谦谦夫子替友忙,照料后事被破防。
发小作践无礼甚,不修边幅添新伤。
加客服微信:3304222535,开通VIP下载权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