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讲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感到余老师无论讲哪种文体都设计精妙,都游刃有余。

我爱这土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乡愁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插图

课的开始,是余老师一贯的介绍作者,背景,以及讲解有关文章知识点等环节。这是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的。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板块分明,层层深入。这节课余老师安排了三个板块:深情的朗读、深入的品析、深刻的理解。三个板块,由“读”到“品”再到深入理解,层层加深。单说这三个“深”,就使整节课有了结构之美,也有逻辑之美。

二,多角度的训练活动。诗歌要让学生多读,无论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余老师在朗读板块,让学生从四个角度朗读:咬准每一个字音;读好句中的停连;注意语速和语气;把握好诗节间的停顿。无论讲什么课,只要有朗读这个板块,余老师总能设计出多种朗读角度,这样朗读有什么好处呢?余老师说“用声音传达情感,又巧妙的显示出章法结构。”

我爱这土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乡愁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插图1

在第三个板块,余老师先给出两个诗节的手法:虚拟的视角、反复的描述和实写的视角、深沉的特写。接着又给出第一节的两个手法:想象铺陈和丰富的情致,最后让学生补写第二节的手法。这个设计很妙,和单纯的讲手法不同,余老师给出的手法本身非常独特,又有形式上的美,同时让学生有一个参考。这需要学生深入的理解诗歌才能补出来。学生做得也不错,第一个“直抒胸臆”,有学生已回答出来了。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歌手法。余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或训练活动,几乎都是多角度的。可见余老师教学艺术水平之高。

三,活用教材,用教材教。这节课,余老师在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教学生怎样读诗,怎样品诗,怎样理解诗。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教材教就是授之以渔。

整节课,学生有动有静,在“动”中朗读、回答,在“静”中思考、记录。 但我认为,学生之间的“动”少,也就是学生之间缺乏讨论、争论,有时过于安静了。余老师的课上,学生之间的讨论不多,有时也需要学生之间动起来,这样学生在讨论中也能激发思维,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更加灵动起来。

我爱这土地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乡愁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插图2

我们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美的,余老师讲得的课也是美的,因为艺术本就是美的。 ?

加客服微信:3304222535,开通VIP下载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