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门框

2022.3.26 夜 晴

突然想起张中行老先生,当年的文字偶像之一,索性胡扯几句,说到哪算哪。老先生一生困厄,晚年暴得大名,违背了“屎溺乾元参欲透”的自我期许,或者吹嘘,选集出了一本又一本,叠床架屋,鼓吹手聚了一堆又一堆,使得豆棚瓜架下的寡淡老人,终于没绷住,端出了一副悲悯大师样,后来有些教条式的讨厌——实际上自《负暄三话》以来,每下愈况,最后出了一本《流年碎影》,自诩集大成之作;大不大成,另说,但记得自己春行冬令之际,在异地书店,偶遇店主与人谈,说:《流年》在其文集之外,明年必得再从头到尾出一遍。言下之意是,对于老先生炒冷饭之举,颇不以为然,亦暗讽其贪名与稿费。笑。张先生热闹之时,在九零年代初,彼时气候逼仄,先锋去国,除去贾平凹寥寥几位,就剩下几位读过万卷书的老人了;虽然读书这事,有时候也是把双刃剑,一边使人明理,一边又让人莫名娇纵,白眼向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而张先生,怎么说呢?清高的坏毛病,都有,但就读书和阅世而言,也都好,加之大半生浇之国难,正所谓几百万平方公里都摆不稳一张书桌的际遇,着实苦痛也是真的,如他书中反复慨叹:伤哉贫也。不少的年岁,饭都吃不饱。眼见着,黄土盖腿了,不甘于寂寞身后名,况且,也无名,于是归拢几篇零散文字,出了本《负暄琐话》,大约只是一了心愿,意料之外,居然出名了!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续之二三,再到后来,竟与季羡林金克木并肩,名曰“燕园三老”,又岂能不老夫聊发少年狂呢?当然,单看著作分量而言,先生自是难以与季、金二位相比的。不过,倘要较真,被拔高的,原不止老先生一个,更何况,先生文字,好的时候,读来确有独到之处,风格浓郁,风度雅致,之于当时,也是不多的。

记得刚从学校出来,胡混日子那几年,心中惶惶,明天既远且无可把握,每日在文字里寻温暖,而像先生那样,冲谈平和、不衫不履的,最是相宜;毕竟人家那铅字的背后靠着的可是一座巍峨大山啊,所谓古典,或者传统是也,令人安心、舒心。虽然从如今的视角看来,不妨套用一句评论家的刻薄话:古人抚摸过一万遍的山水,白发苍苍的张先生又带着弱冠之年的自己去抚摸第一万零一遍。如同一个敬职而固执的导游带着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愣头青,不管他老人家说啥,咱家自管点头如麻就是。扯句题外话,近年来,总有高人大肆鼓吹要弘扬传统文化,而实际上,有幸生在中土的诸位,谁人不会写那几个温良恭俭让的大字啊?血脉中的东西,原只嫌多,不嫌少。

大抵一是天生的情感认知,加之性喜文字,故此在不短的日子里,遇见有老人咿咿呀呀吟诵“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之类,莫名就心有戚戚焉,以为文字之美,文明之美,尽在于此。弄得那几年,头发像野草一样生长的脸上悲悯无边!咳咳。此之谓“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哦,也不准确,当是单纯得热衷于表演“愁绪”而已,与赋不赋新词的,原无相关,倒大类疯魔。想来也是可怜,好好的青葱岁月,不耍朋友,不喝野酒,没事瞎跟目昏耳背的老人们瞎胡混个啥?呃,信嘴跑马到这里,往前再翻翻,过了过了!毕竟张老先生的文字、为人,都曾是目为师长的,赶紧转回来——中行先生他们那一辈,非因学识,更多是人生际遇,对之过高要求,是不合宜的,毕竟在含饴弄孙的年纪,在逼仄、压抑的时代,还肯出来,写几本书,码几个字,载之以文化之美,唯恐斯文断绝,无论后者算不算多虑,亦是多可感念的;惟愿将来,老之已至的我们不至太居于下流而已。不尽。

这是一张图片
推荐到豆瓣
加客服微信:【2931752994】

开通本站永久会员!

备注:【永久会员】,即可领取优惠!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