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跋,估计很难。

此前,曾装模作样地给人写过几个序,现今回看,难免有充数甚至自娱自乐之嫌,少有满意文字,而写跋就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怕是连自娱自乐都难了。

但还是要写,不但要写更是主动请缨,生生地从哥(孙成文,以下同)那里抢了过来的。

写跋,为三叔,为他的《家族轶事》。

元旦回家,哥在电脑前噼里啪啦地打字,说是给三叔《家族轶事》的书稿做编辑和校对——键盘的左侧是厚厚一沓的《家族轶事》手写稿。

如今年头,用钢笔写作很鲜见,三叔便是鲜见当中的一个,况且,是十万字的小长篇。

三叔今年69虚岁,七年前从东港市民政局优抚科科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从政几十年,原本有机会升任副局长甚至局长之类的,但,一个执着于文字的人,仕途上会有怎样的升迁呢?这个,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二百年前的事情三叔是怎么知道的、居然从嘉庆年间一直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哥解释说,“三叔退休后一点都不憋屈,也不靠麻将治疗‘老年无用症’,闲了下来反倒是有了时间,带着小本走亲访友、寻古问旧,五六年下来,除了出了两本书《岁月的脚步》和《人生之路》,剩下的时间全耗在为《家族轶事》采风上。”

原来是这样!

三叔的身躯是羸弱的,人很清瘦,心脏也不大好。十多年前,我就曾亲历过为他急救那一幕的惊心动魄。十多年过去,一个体弱多病、年届七旬的老人为了十万字手写的书稿会付出什么?

从“书”的概念上,《家族轶事》比起三叔此前的《岁月的脚步》和《人生之路》,完全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而行文上则依旧保持着他多年养成的严谨和鲜活。从我记事起,三叔无论是写新闻稿还是写公文都不大出现过病句和逻辑上的错误,我和哥如今能靠严谨的行文混一口饭吃,多少是受了三叔的影响。

对三叔最早的记忆是他在长春当兵期间回乡探亲。我那时大概两三岁的样子,有一个场景特别清晰——三叔将包装糖果的很细的纸绳(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扔在我的头上逗我。长大后听母亲说,那时候家里很穷,大冬天,我光着屁股坐在铺着炕席的炕上,三叔临走前留了点钱,嘱咐母亲给我买件暖和一点的过冬衣服。

在辽宁东港,孙姓是大姓,大家族中历来不乏识文断字、皇榜高中之人,但在我们这一支系,我却是第一个在改革开放后考上省重点高中的。开学报到那天,淫雨绵绵,三叔冒雨去当时的东沟煤场那里接我,又亲自把我送到了东沟中学(现东港二中)。上高二时,有一段时间三叔住院,因为学校离县医院很近,我有机会常去看他,每次去时,都要为三叔誊稿子。看我誊好了稿子,三叔便夸一番,“还是小二子的字写得好,有体、有架、有甩头”。其实我知道,视文字为声誉的三叔让我誊稿子是信任、是鞭策——因为每次誊稿子之前,他都会交代一句,“看哪句话不合适你就顺笔给我改了吧”。而对我誊过、改过的稿子,三叔都会露出欣慰和赞许的表情。

——我跟三叔之间的叔侄情因为文字这样的介质愈发深厚,以至后来,哥搞文学创作,我们三个聚到一起常常会为哥作品中的某句话、某段落、某人物争得面红耳赤。那种场景下,叔侄二代已无辈分之别,俨然同道中人。

道是无情亦有情。时间就是这样,它催老了一个人的年龄,也会使一个人的人品与文品不断地得以提纯——从一个只读过高小的农家子弟,到一名解放军战士;从部队里的宣传干事,到两袖清风的民政工作者;从靠扎实的文字功底成为“孙大笔杆子”,到连出三本书且不问名利的退休老人——我亲历了三叔人品与文品日臻纯粹的过程——那种浸润、那种滋养,让我在文字和书香的氛围中渐渐成熟……

今晚,我认真地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那敲击出的声音,一如对三叔人品与文品的叹服!我曾经写过文章《向毛主席学习》,目标似乎远了些;而更近的,不妨向三叔学习——孙世方,《家族轶事》的作者,曾经两袖清风的小官,一个人品与文品俱纯的家族长者,我父亲的三弟,我的三叔。

《家族轶事》之“功”,哥在序里已有涉及,我则冒昧地略说其“过”。

《家族轶事》大都以为人物作传的形式呈现章节,但从传的角度来说,“传”得略显单薄——三叔可能挣脱不了那份血亲之情的牵绊,无法将先人“皮包下藏着的‘小’”抖落出来,使得书中人物要么甚少瑕疵、要么没有瑕疵——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客观性和立体感。我甚至作过这样的猜想:是不是三叔故意卖了个破绽,给我和哥等后来人去拾遗补缺呢?所谓的破绽难道是书法中的“飞白”?若真如此,得要感谢三叔的良苦用心。

另一“过”。《家族轶事》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世界,似乎阳刚有余、阴柔不足。辽宁省东港市长山镇卧龙村孙氏家族已故女性之中,有故事的很多,但书中基本不提,不知是三叔疏忽所致还是故意留有余地准备再写一部《家族轶事续》呢?我倒是希望,三叔能在有生之年将家族当中那些不让须眉的巾帼们续写出来,也好让我们这些晚辈有所景仰。

这些天来,除了工作,只要得闲,脑海里不停翻腾的只有三叔的《家族轶事》。此时,夜已很深,我,还在翻腾——这样的翻腾,足以延续至永远,因为,对于我、对于我们家族的后代,《家族轶事》,是资源库、是教科书,更是,为人与作文的标杆。

是为跋。

2011年1月3日23点24分

(《家族轶事》一书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补记:再过几天就是三叔去世三周年的忌日,贴出此文,寄托哀思)

这是一张图片
推荐到豆瓣
加客服微信:【2931752994】

开通本站永久会员!

备注:【永久会员】,即可领取优惠!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