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遇见看大概念教学

案例:也许大家见过,初中的孩子学过物理了,可他并不能判断家中电线的火线和零线。有一次,电表坏了,电工到班上检查。打开电表后,有四根线的进出,学生好奇,也围在一起看电工操弄,我无意中问这些孩子,说,你们学了物理,这进出线应该如何安排?结果,无人能回答。另例,有一次,我买了一电子钟给班上,叫一孩子把电池上起来,并挂好,后我进教室,发现钟没有走动,我问哪孩子,他说,他不知道。我以为是买到一个“坏”钟,拿下来一看,电池装反了。

其实这样的实例太多了。反思,我们的教育“教了什么?”“孩子又学到了什么?”

我们的优秀孩子很会考试,但是生活能力如何呢?他在面对生活问题,生活批判能力和价值观判断又是如何呢?

也许我们的“教”孩子是具备了知识,但技能呢?是否真正拥有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及生活“价值观念”呢?国家都提出了素养,“核心素养”成为一个当今热词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但在教育界是否真正地跳出“应试观”呢?面对中高考,国家作了“素养立意”为导向,也许就是我们跳出应试灌输这个坎,真正走向学科素养的思考如何落地。

应试式传统,是线性式的,学科本位主义,学科应试式教学,学生习得的就是一片一片狭窄的知识域,而我们的教学也是过多的注重了事实性知识的教授,重视了知识的机械记忆,忽视了概念性有意义学习的深度理解,忽视了程序性知识的深度学习。

案例:我见过一些学校,学校实验室建设非常简设,基本的中学段的化学药品没有,仪器也是非常的普通,若要完成基本的演示实验都为难,分组实验根本不可能。我问过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二:化学药品难买(公安机关把控,申请困难);另外,认为时间紧,要赶进度,能做演示就不错,分组麻烦,很花时间,甚至认为,有些实验,看视频就可以,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这类视频多的是。

反思,这也许不是我们的老师的意愿。谁都知道,有了实验,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浓,也知道学生有了实验的体验更能对“知识”有深度理解。因为有了实验,实验过程的知识生成,就不是那种死记硬背了。但在应试的情况下,我们老师还是做了选择“线性教学”。因为这样可以快速达到知识的传输。就拿化学学习来说,化学科本来记忆性知识就比较多,所以我们的老师也认为,只要孩子记住了,考试就没有问题。

可当我们教学中出现“一讲就懂,一做就蒙”时,是否表现为无奈呢?归言“这孩子记忆力、理解力太差了,太笨了”。可当这些孩子毕业后,我们是否反思?我们的教学留给了孩子什么?

学生学习,我们都知道,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学习过程中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去关联,以上位的概念做内在逻辑的构建,我们需要学习者用思维打通认知的理解,并以之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去创造性学习,变知识灌输为学科素养的培育,不囿于于线性知识点的教学,以整体教学观念,追求深度的学习,而不是浅层或表层性的学习,关注学科内与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强调学以致用的学习,学习过程中有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考,强调知识的迁移应用,强调见树木也同样看到森林的学习。

这是一张图片
推荐到豆瓣
加客服微信:【2931752994】

开通本站永久会员!

备注:【永久会员】,即可领取优惠!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