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矛盾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发展和相互破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希望与绝望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兴衰存亡变幻莫测的时代,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时代应该从汉献帝禅让,曹丕正式称帝开始,然而在此之前,曹丕称帝废汉之前,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所以历史书上,一般习惯将奠定三国局面的赤壁之战(即公元208年),作为这一段历史的开端,到隋朝灭陈,完成全国一统(即公元589年)作为大裂变时代的末尾。三国两晋南北朝共计381年。

在这个战乱频发的时代,在这381年之间,据统计,没有战争的年份只有72年,平均5年多才有1年是和平的,相比之下,在战国时期,在254年终打了185年的仗,平均每3年就可以停上一年。同时这又是灾荒横行的年代,在4个世纪的时间里,发生了水、旱、蝗、以及瘟疫各种有记载的自然灾害,共计619次,平均每三年就要发生两次灾害,可谓是风不调,雨也不顺,这比之前的四百年和之后的四百年都多得多,百姓的平均寿命可想而知。

然而战乱和灾荒并不影响这个时代成为一个多产帝王的时代,381年间,在史书上被记载为皇帝的就有88个,而其他不被后世正史所承认的孤家寡人,称帝的足足有上百人之多,说来奇怪,战乱和篡位的频发并不影响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频繁立法的时代,一部又一部结构完整、概念明确、文字精炼的法典得以制定,其精神以及理念,影响到近代。比如著名的《北齐律》、《开皇律》。

在农业和经济方面,这个时代的农具被后世整整沿用了一千多年,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乱世里,科学文化并没有停滞,天文、数学、医学、哲学、史学、书法、绘画、雕塑等等都有着非凡的成就。这个时代在中国历史文化璀璨园林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频繁的战乱和走马灯似的皇朝更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中平元年,钜鹿人张角,自称“天公将军”,率众起义,死气沉沉,腐朽不堪的东汉王朝在黄巾军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很快就陷于分崩离析的局面,各类大大小小的野心家,地方的武装豪强,都乘着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机会,纷纷起兵割据一方;其中就包括了刘备,曹操,而风雨飘摇的皇朝内部,皇帝与权臣、太监与外戚也是勾心斗角纷争不断,尤其是这种斗争都采用了走极端的使用武力的形式,这样一来,刀光血影的场面就成为国家政治的主要表现方式。

中平六年(189年),叫太监为爸妈的汉灵帝在当了21年皇帝后,终于死去,他的14岁的儿子刘辩即位,史称少帝。小皇帝一切都由母亲何太后主持,而何太后又靠她那屠夫出身的兄弟何进拿主意。何进见太监权势太大,就想召割据并州(今山西一带)的军阀董卓带兵进洛阳,这个犹如引狼入室,不料太监们得到风声,抢先在宫中作乱,传矫诏,招何进进宫,大意的何进被太监杀死,身首异处,袁绍、袁术兄弟起兵发动政变,一气杀死两三干名太监,作恶多端的太监集团就此完蛋。紧接着野心勃勃的董卓又率兵入城,赶走袁绍,大权独揽,把少帝废了,另立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史称汉献帝),自己做起了不是皇帝的皇帝。

此时的东汉皇朝名存实亡。逃到外地的袁绍,号召“勤王”纠集各地的军阀豪强来打董卓,董卓则挟持小皇帝及朝廷百官退往长安,临行前大烧大杀,200年的豪华都城洛阳成为一片废墟。参加联军的军阀豪强,实际上和董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各怀鬼胎,很快散伙回家割据一方去了。两年后董卓虽然被文官首领王允杀死,可董卓的部将又把朝中文官屠杀殆尽。

过去东汉朝廷是由太监、外戚、文官、武将几大势力组成,现在前面的三大势力都被消灭,唯有地方豪强纵横天下,这样一来,全国便成为地方豪强混战的战场。这一时期的主要割据势力有这样几股:袁绍割据冀、青、并三州(今河北、山西一带),与他反目成仇的兄弟袁术割据准南,刘表割据荆州(今湖南、湖北一带),刘焉割据益州(今四川地区),孙策割据江东(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公孙度割据辽东,公孙瓒割据幽州,韩遂、马腾割据凉州,中原地区则有曹操、陶谦吕布等大小军阀彼此争夺。另外各地的黄巾军余部也仍然在坚持斗争。

开始时各股割据势力中实力最强的是袁绍、袁术兄弟。袁氏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接连4代有5个人位列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可是袁氏兄弟失和,又过早地暴露出称王称帝的野心,其中袁术还在197年自立为帝;袁绍也不愿在名义上拥戴东汉朝廷,这样就失去了政治主动权和号召力。二袁只知道纵兵掳掠,所占地区十室九空,很快就失去了在空间上和兵力上的优势,先后被曹操打败。尤其是袁绍,在199年至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居然以10:1的优势而大败,几乎全军覆没,以后他的两个儿子又重蹈父叔覆辙,互相攻战不休,终于被曹操各个击破。

曹操凭借着他过人的战略眼光,由弱变强,经过17年苦战,终于基本统一了北方。同时,原本比较弱小的刘备、孙权两个集团也稳固地占据了长江流域,208年这两个集团依托长江天险与大举南下的曹操军队在赤壁一带展开决战,击败曹操军队,这表明统一全国的条件还不成熟。曹操转而进一步经营北方,刘备进击益州,孙权巩固江东。全国其他地方的割据势力先后被这三大势力并吞,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正式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朝(史称曹魏)。第二年自称汉皇室后裔的刘备也在成都登上帝位,表示恢复汉朝(史称蜀汉)。孙权则等到曹丕死后的229年才正式称帝,建立吴国(史称孙吴或东吴)。

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大约六七十年,强大的北方终于显示出它的雄厚实力。尽管就军事行动而言,南方(包括蜀、吴)对北方的进攻以2:1的优势在数量上超过北方,但是北方的攻势在质量上要高得多。263年魏军两路攻蜀,一举消灭蜀汉。只是当时的魏国政权已经掌握在司马氏集团手中,两年后司马炎学着曹丕的榜样,自立为皇帝,建立晋朝。在稳定了政权后,晋军于280年大举南下,顺利渡过长江,统一全国。

晋朝的统一并未象征着和平与繁荣时代的来临,相反,只不过过了10年多一点的时间,中国就又一次陷入了战乱的深渊。晋朝的朝廷就像是一部绞肉机,不停地上演着骨肉相残、外戚专权、豪强割据、荒淫残暴等等丑剧。以皇族外戚互相残杀的“八王之乱”为导火索,很快演变成统治者之间的全面大混战。

苦难深重的人民被迫铤而走险,武装反抗。晋朝统治者企图转嫁危机,煽动民族冲突,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趁机起兵。种种矛盾交织激化,使得这次战乱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上述的那一次。原来建都洛阳的晋皇朝(史称西晋)在316年正式覆灭,晋皇室的一支在南方重建皇朝,史称东晋。

东晋和原来被晋朝消灭的东吴一样,依托长江割地自保;而北方则陷入军阀豪强大战乱局面。在135年间,北方先后有19个各族政权互相混战,割据一方,一般举其中的成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这16个政权为代表,而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十六国时期”。此外还有为时很短的冉魏、西燕以及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前身代国。北方这些政权既与其他势力不停交战,又经常和南方的东晋互相征伐,战争无休无止,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十六国始于304年。这一年匈奴族首领刘渊在左国城自立为王,建立汉国(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割据今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各一部;同年氏族首领李雄在成都自称成都王,建立成国(后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割据今四川、云南、贵州各一部。在晋皇朝被刘渊的汉国最终攻灭后,晋朝的凉州刺史张定割据凉州,占据今甘肃、宁夏、新疆各一部;羯族首领石勒自立为赵王,与前赵及晋朝的残余势力激战多年,曾短暂上统一北方,史称后赵。

然而后赵皇族自相残杀,后赵大将冉闵发动军事政变,大肆屠杀羯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又引起北方的大混战。鲜卑族慕容部建立的燕国(史称前燕)趁机由辽河流域向中原扩张,氏族建立的秦国(史称前秦)则由关中地区向东扩张,混战近20年,至370年左右前秦基本统一北方。前秦皇帝苻坚企图一举统一全国,383年倾尽全力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大战中惨遭失败。

北方再一次陷入混战局面,原来被前秦所灭的各个割据势力纷纷复国,先后有鲜卑族首领慕容垂建立的后燕、羌族首领姚苌建立的后秦、另一个鲜卑族首领慕容冲建立的西燕、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氐族首领吕光建立的后凉、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等等割据政权彼此混战。尤其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代国在386年复国后(拓跋部在315年曾建立代国,于376年被前秦所灭),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逐步吞并各个割据政权,至439年消灭最后一个较强大的割据政权北凉,北方自西晋灭亡以后第三次出现了统一的局面。

在北方十六国大混战的同时,南方的政局也在发生着变化。东晋政权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之下,却仍然和西晋时一样频繁爆发着皇族与皇族、权臣与权臣之间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只是其程度不如西晋那样激烈,在大敌当前时会暂时缓和一些。这种斗争缓慢地消耗着东晋的统治力量,尽管在北方陷于混战局面时,东晋有机会北伐统一全国,可是每一次都坐失良机,甚至在这喘息之际大起内江,终于只能偏安江南。东晋皇朝的统治是司马氏皇族与南迁的世家大族及江南士著士族的联合统治,当司马氏皇族失去其号召力时,东晋也就面临灭亡。

420年,执掌军权的权臣刘裕取代晋皇朝,建立自己的宋朝,史称刘宋。宋开始了南北朝对峙的历史时期。北魏在刘宋建立之初就曾几次发动进政,而刘宋也曾多次兴兵北伐,双方各有胜负。宋文帝刘义隆统治时期(424一453),政治较为清明,国力强盛为南朝之最,宋文帝与群臣筹划北伐中原;而当时北魏的太武帝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在统一北方后也一心要吞并江南。

双方在450一451年间进行了关乎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先是魏太武帝亲自率兵进攻刘宋在黄河以南的战略据点悬壶城,不克而退。宋文帝乘势出动全国主力部队大举北伐,有一路军队一直打到了潼关。魏太武帝也发兵号称百万,渡过黄河准备决一死战,在击败宋军主力后扫荡淮河两岸,猛攻宋军据点彭城、盱眙,直逼长江,陈兵瓜步,扬言渡江。宋军只得坚壁清野,死守几个战略要点。魏军战线拉得过长,既不能渡江,又攻不下坚城,只得逐步撤退,沿途烧杀抢掠,所过之处,赤地千里。刘宋国力大衰,北魏也损兵过半,从此双方再不敢轻易言战,大致沿着淮河、秦岭一线对峙。

刘宋度过危机后不久就爆发了皇族内部及皇族与权臣的激烈冲突,几经战乱后,于479年由军事将领出身的权臣萧道成夺取政权,建立起齐朝统治(史称南齐,或萧齐)。南齐儿乎重复了刘宋的历史,在经过一个短暂的稳定时期后,很快又开始自相残杀,政权在502年落人另一个握有兵权的权臣萧衍手中,国号改为梁朝,史称南梁,或萧梁。

当时北魏已开始发生内乱,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可是南梁的梁武帝却倒行逆施,在其47年的统治时间里,对内大兴“文治”,崇礼乐、重士族、佞佛教、纵权贵;对外连年用兵,却进退失据,导致兵疲国穷。547年东魏侯景在内讧中失利,投降南梁,梁武帝欣然纳降,却不料引狼入室。侯景在第二年就发动叛乱攻入建康城,南梁的皇族及权贵各怀鬼胎,号称平叛,实则观望等待自己称王称帝的时机。结果梁武帝被活活饿死,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五朝首都建康城变为一片废墟。

侯景作乱整整4年,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空前的破坏,南朝由此一蹶不振。557年军事将领陈霸先建立陈朝,史称南陈。然而南陈的疆界已在江淮之间,甚至与北朝隔江对峙,丧失了有利的战略位置。南陈内部也矛盾重重,地方长官割据一方,国贫民穷。尤其陈后主即位后,奢侈荒淫,坐等北朝来统一。

北魏在450一451年的战争后,停止了大规模对外扩张的行动,全力巩固内政。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全面的改革,加速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可是在孝文帝死后,社会矛盾又一次激化,接连爆发各族人民的起义,523年北方六镇镇兵起义、524年关陇镇兵起义、525年河北戍兵起义、528年山东流民起义,大大动摇了北魏的统治。而北魏朝廷内部也爆发了激烈的争夺,在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扩充了实力的军阀尔朱荣趁机作乱,几乎杀光了北魏的朝臣。

虽然尔朱荣不久也被杀死,但北魏也随之在534年分裂成东魏、西魏两部分。东魏以邺为都城,占有洛阳以东的原北魏领土,其政权实际掌握在军阀高欢手中。西魏以长安为都城,占有洛阳以西的原北魏领土,其政权实际掌握在军阀宇文泰手中。这样在南北分裂之外,又出现了东西对時的局面。至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代东魏称帝,国号为齐,史称北齐,或称高齐。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也代西魏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又称宇文周。

北齐的高氏皇族虽然从血缘上而言是汉族的后代,可是在政治上却实行鲜卑化,排斥汉族,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建立鲜卑贵族的寡头统治,内部矛盾重重,从而由强转弱。北周的宇文氏皇族虽然从血缘上而言是鲜卑化的匈奴人,但却能吸收汉族文化,号称要恢复西周的传统,注意联合汉族士族集团,推行一些改革措施,逐步由弱转强,终于在577年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不久,北周的政治落入外戚杨坚手中。581年杨坚称帝,建立起隋朝的统治。在稳定了政权后,隋朝大举渡江,589年消灭南陈,自304年以来长达285年的分裂战乱终于告一段落。

这是一张图片
推荐到豆瓣
加客服微信:【2931752994】

开通本站永久会员!

备注:【永久会员】,即可领取优惠!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