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头,就讲述了北平的车夫分了很多派,分派的依据大部分是因为年纪、身体是否健全、速度,另外能说外语的,也是其中的一个派别,只是这种车夫一般都是拉洋人,所以收入是最高的。从这里看出,当时在中国的洋人:收入高,有地位。毕竟是民国,那个时候国内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书中也用一句话体现出了当时的情景:“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虽然字不多,但可以看出祥子的悲惨身世,“失去了”三个字看似什么都没说,又什么都说了,语调中体现的是祥子背井离乡,来到了城市。因为正常情况下,谁会失去父母?谁又会失去薄田?祥子来城里是十八岁,那他父母离开他的时候他还没到十八岁,说明他得父母不是寿终正寝!他的田也是失去的,怎么失去的?作者没说,但是从那个黑暗的年代来看,十有八九是被地主豪强夺走的,所以是失去。

作者又写了祥子为什么要拉车的原因,他选择拉车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做了很多工作后,觉得拉车是这些活计里性价比最好的。祥子选择拉车的时候就把未来也想好了,自己先租赁一辆车,然后存钱,存到了钱就自己买一辆,有了第一辆再存钱,就会有第二辆然后第三辆……心里想想就很开兴。在这里,祥子是一个老实憨厚、有目标、有冲劲、精明的人,但是这样一个人,在结局的时候却完全变了一个样,性格人品完全相反。所以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祥子拉上了车,先是赁了一辆老旧的车试试水,等到熟悉了就换了一辆新车,因为节约、努力、坚持,他花了三年时间,终于凑足了钱买了一辆新车。

这三年,祥子是怎么过得?作者是这么描述祥子拿到车的情景的:“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却把祥子的心情写得是那么“跃然纸上。”“几乎要哭出来了。”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特别激动得人,特别开心的人,才会几乎要哭出来。说明什么,联想到前面写祥子为了凑钱受的苦:1东家不一定会长期需要包车,一但他们不需要,祥子就得重新找东家,拉车的途中也不一定一帆风顺,车胎可能被扎破,也可能碰到行人,等等等等。2有时候生病了不想花钱,就扛着,结果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去买药。这些事儿说明了这三年里祥子是多么心酸,祥子是多么能忍受,整整三年啊,才凑足了钱买了辆车。对这辆车,祥子是那个高兴啊,还把买车的日子定为生日,因为父母死的早,自己也不知道生日是哪天,所以就定在买车的这天,这样就和车一起过生日。这里足以看出祥子是多么重视这辆车,这辆车对他来说就如同兄弟一般,甚至甚于兄弟,不能分开。

第一章的最后一句,是悲情的“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按道理来说,祥子买了第一辆车,开始了新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就应该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可期的,但是作者却在这里留了一个伏笔,预示了后面祥子的悲剧,联想到那个黑暗的社会,大抵也能猜得出后面会发生什么。

祥子从乡下来到了城里,通过努力买上了一辆新车,虽然中间磕磕碰碰,但是大体结局还是不错的,他的生活看似充满了希望,但是作者的一些语句的描述中,却暗暗表示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埋下了一个很深刻的伏笔。就像波澜不惊的湖面下面确实湍急的暗流一般,让人感受到了隐隐的不安。没有华丽的词藻,简简单单看似平凡的描述,却暗藏着波涛汹涌,真的是字字珠玑、妙笔生花啊!

这是一张图片
推荐到豆瓣
加客服微信:【2931752994】

开通本站永久会员!

备注:【永久会员】,即可领取优惠!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