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可乐正式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跟她妈妈为了应付预估的离别痛哭情景做准备,都跟单位请了假。在他轻轻的哭泣声中,我们牵着他已染满鼻涕泪花的小手,迈进了他人生求学路上的第一站——幼儿园托班。办完入园手续后,妻子紧张地看着被簇拥在一群小朋友间的可乐不知所措,她的离开势必会引起刚平复好情绪的可乐再次上演大哭戏,我跟妻子看着可乐,迟迟没有下定决心离开。可乐的班主任张老师围转在可乐的面前,时而地竖起拇指给其温暖的表扬,时而拿借来各种新奇的玩具转移他盯着妈妈的注意力,时而拉来几位蹦跳的小同学消弭他的陌生感,不大一会功夫,这家伙将锁定在我俩身上的目光抽离开,神情明显放松下来。不知张老师给他施了什么魔法,我跟他妈妈离开时,竟能挥手跟我们说再见,虽然眼中还含着泪水。妻子在转身之余也泪目了,她哭笑着自嘲自己,“为了可乐第一天入园这事,我已焦虑的好几天没睡好觉,担心他哭,担心他叫,谁知道人家老师不大一会功夫的糖衣炮弹就给收买了。”预想的“痛彻心扉”“死去活来”“打滚撒泼”都没有上演,有的是风平浪静的再见,这就是教育的智慧,我跟他妈妈虽然也是老师,但在面对这个问题方面,我俩也曾在家尝试说教、劝解、诱惑等方法,但最后还是暴力拖拉出家门。

感慨可乐老师专业之余,我想起了自己从小学到硕士这19年求学路上遇到诸位老师,有的老师纵使岁月久远,但面容依然清晰地留在我记忆深处,有的老师却身影模糊早已忘记其姓甚名谁。回忆起与一些老师共处的画面,心中恰似汩汩暖流来回涤荡,感恩与感激再次抛向远方的老师。但还有些画面是不忍回眸的,里面充斥了暴躁、不公、不负责,这些老师的身影虽也清晰,但印象总归是不好的。

我越发对此现象好奇起来,究竟什么样的老师能被学生铭记,若干年后,我们做老师的又该在学生的回忆中留存些什么呢?脑海中,有些老师的身影更加清晰地向我走来。

(一)

第一位走来的是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六岁入学那天,是他从爸爸手中接过我颤抖的手,是他开启了我漫漫求学路。求学第一站遇到田老师是幸运的,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微笑总待在嘴角,正是给学生“规矩”的时候,他却给了我们宽容与自由。那年代,农村学校盛行“严师出高徒”,信奉“规矩要早立”,往往是老师手拿一根小木棍,面色冷峻地等待着即将进班的新入学的学生,第一天要把棍子敲响,要把老师的威严树立起来,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厉害。入学前,哥哥总是神情肃然地跟我描绘他的老师怎样凶,怎样狠,学校对我来说成了一个恐怖的地方,脑中浮现的老师形象多少有些凶神恶煞。入学那天,越近学校,身体因害怕越颤抖,手心里全是汗。当田老师将我的手从爸爸手中接过后,我感受到这双手跟爸爸的一样也是柔软温暖的,田老师的笑很好地治愈了我当时的惊恐。

第一节课,他带着我们二十几人的小队伍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边走边向我们介绍这所有着十几年历史的校舍。校园的铃铛挂在一棵光秃的树桩上,他伸手接下铃铛的牵引绳,轻轻敲击几声后给我们讲解铃铛的用处;走到垃圾池旁边,他指着那堆掺杂着纸屑、笔杆、塑料袋的垃圾,告诉我们要节约用纸,不要浪费,这些白花花的白纸看着让人心疼。回到教室里,等着我们的也不是小木棍,而是田老师精心准备的欢迎节目,他邀请自己已经上初中的女儿来到我们教室,给我们唱了两首歌,其中一首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这群农村娃被眼前这位穿着洁净、落落大方、声音甜美的大姐姐给吸引住了,田老师要我们向大姐姐学习,以后也要读初中,最后读大学。接着是发新书,并上台自己给新的同学介绍自己,嘻哈欢笑声中,同学们消弭了对学校、对老师的恐惧,我逐渐产生了跟哥哥描述的校园生活不一样的感觉。

中午临近放学时,走进来一位面色阴郁的女老师,自称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她的嗓门很高,看到我们很不高兴的样子,说的第一句话好像是“这屋里什么味,这么臭”,接着就是“哐当”一声敲击了本就不牢固的讲台,让我们安静下来。这位老师我也很感激,教会了我最初的数学运算,但是我并不喜欢她,相伴的两年中,记起的多是冷言冷语,我还几次被她揪红了耳朵。田老师与这位数学老师都是我的启蒙老师,但是田老师用更多宽容与温柔,让我的入学第一站有了暖色。小学间,与田老师共处的日子总是很美好的,课上课下,他总能放下大人的样子与我们玩在一起,带我们逮蚂蚱,下河捉鱼,秋天一起种植瓜果,给我们上一些被校长称为“不是语文课”的语文课。他没有成为让我们瑟瑟发抖的教书先生,他成了我们心中永远喜欢敬仰的田老师,因为田老师,那所久远的小学至今屹立在我的记忆深处,散发着淡淡的清甜。

(二)

小学毕业后,要去离家十多里地外的镇上中学读初中,这之前,我从未独自长时间踏出过我们那个闭塞的小村落,带着要住校的恐慌,带着离别父母的不舍,当身后熟悉的背影都隐没后,我局促不安地被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导引到了这所镇里的中学。三层高的教学楼上站立着密密麻麻的向外探身看的学生,被这么多眼睛注视,被嘈杂的喧闹声包裹,背离家乡的孤寂感越显浓重,很不幸的是,孤寂感在我中学第一年中久久不能散去,这里的校舍、老师总觉得不易让人靠近,老师匆忙上完课后就消失了,生怕与学生产生更多的关联。晚上睡在床铺上,念想的是村中的同学、老师,当然更加怀念田老师。

初二时,魏老师成为了我的英语老师,她年龄跟我妈妈相仿,戴着一副银边眼睛,与人说话时总是先露出微笑。当时班中同学普遍英语都不好,虽已学习一年,但张口读出的英语带着地道的濮阳味,同学们不喜欢这些由“错乱无序”的字母组成的文字,之前的英语老师是匆匆上课,速速下课,课堂上老师是老师,我们是我们,很少相互关联在一起。但魏老师的英语课堂就不一样了,她带来的见面礼是一首英文诗歌的朗诵,伴着音乐,我们陶醉在这动听的音符中,原来英语还可以是这样。接着她用流畅的英语进行自我介绍,虽然听不懂,但觉得很好听。这节英语课是我真正学英语的起点,过去一年的英语课是杂乱无序的随心所欲,但遇到魏老师后,英语才真正成为了一门课。

很难想象一个月后,魏老师竟选我当了班中的英语课代表,那时我也是刚能把二十个英语单词能默写下来,下课后,我走到魏老师办公室,局促不安地履行自己第一次英语课代表的职责——抱回同学们的作业本时,魏老师爽朗的对我说:“老师跟同学们都相信你,你一定做做好的。”成了英语课代表后,魏老师总有意无意地借机让我参加班中各类大小活动,我在班中逐渐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走过来跟我交流,越发觉得班集体变得温暖有趣了,积闷在心间久久不能散去的离家孤寂感慢慢消散,成年后我才懂得魏老师让英语还不及格的我做英语课代表的真正用意。那时的我瘦小、内向,学习不突出,性格又内向局促,心思还敏感脆弱,我成了班里的“另类”,在班中如同一个隐形人一样被老师同学搁置在教室的角落里,有或无一样的感觉让我感觉不到半点班集体的温暖,致使我日夜想家。魏老师的到来,如同一缕阳光照进了进来,我的中学生活开始有点暖色。

我们年级的宿舍被安置在临近学校的一户人家中,三间大瓦房里整齐排布着几十张上下铺的铁床,里面几乎住了我们年级里所有的男生,远离学校,老师又很少来查房,晚上可想而知这里会怎样的欢悦与闹腾,打牌喊叫侃大山的不绝于耳,我能忍受冬天从门缝窗口吹进来的阵阵冷风,也能忍受夏夜里蚊虫叮咬汗流浃背,但我真的忍不了深夜里杂乱的吵闹,我基本整夜整夜失眠。我曾将问题反馈到学校,收到的答复是不满的斥责,“那么多人都能睡觉,你咋不能睡?”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能适应,当时就是不想跟他们一样喊叫,就想安静睡觉,这可能就是老师眼中的“不合群”“怪胎”吧。

估计是魏老师多次看到我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样子,就询问起原因,我还记得她当时的表情,有点惊讶与不安,她还说了一句话:“那么吵,没人管的话谁能睡好。”几天后,我们那个宿舍多了一个每夜都去值守到很晚的老师,按时熄灯,按时闭嘴,我知道这背后一定是魏老师起了作用。但我并没能享受几天这样的“好日子”,我就被魏老师安排到了本属于她的教师公寓里住。教师公寓在学校前院,一排红专色的瓦房,夏天时间,上面总爬着满满的爬山虎,甚是看好。那天,魏老师引来她侄子跟我认识,他是隔壁班的同学,在学校已多次见过,魏老师决定把她的教师公寓让我跟他侄子住,她则搬回到离学校四五公里远的老家,最后她还神秘兮兮地嘱咐我们不要让其他人知道。

至今,忘不了晚自习放学后,魏老师在冬夜里冒着冷风推自行车走出校门的画面;忘不了我俩偷偷搬回宿舍被她发现后批评我们的画面;忘不了晚上回到那间教师公寓后,桌子上放着煮鸡蛋的画面;忘不了那间公寓里,我俩比着学习英语的画面;忘不了在那里每晚都能安睡的画面;忘不了魏老师……

(三)

高中二年级时,杨老师带着一身正气走进了我的生活,威严、秉直、真实,他是我的语文兼班主任老师,在他的影响下,我的人生大航向发生了转变,现今每每回忆起杨老师,一股奋发向上的暖流还会在心间腾腾升起。

我所在的高中是市区内较普通的存在,我所在的班级又是被“英才班”择优筛选后组成的“普通班”,同学成绩平平,班内学风淡淡,每次月考的分数离梦想是那么遥远,老师对我班无希无望,我们自然就落得轻松悠哉,本该奋斗拼搏的高中阶段我们大多享着“清福”,至少我当时就是那个状态。

中秋刚过后的一节自习课,窗外落着淅沥沥的秋雨,几片泛黄的杨树叶在秋风中奋力翻滚着,几扇窗户遮挡着窗外的寒气,暖哄哄的室内给足了大家睡意。教室门被推开了,数学老师边合着伞,边大声抱怨斥责道:“你们这群好吃懒做的家伙,快打起精神,你们的新语文老师来了。”老师前半句斥责并没有引起班内太大反应,但听到“新语文老师”时,同学们都好奇地抬头探看。杨老师冷着脸走到讲台上,说出的第一句话不是“同学们好”,而是将“语文书拿出来,五分钟后听写第一单元生词。”

杨老师看到我们这帮昏昏欲睡的学生听写的结果,惊得说话都有点颤抖,他在气我们先前老师对我们的放纵,更气眼前这些不争气,不自强的学生。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搭救我们的救援路。他最先做的是唤醒工作,唤醒我们对学习的希望,唤醒我们自己的自信心,他每日早早到班督促我们学习的唠叨声成了我们最大的动力,有老师在意我们,有老师在为我们的落后着急,同学们是能感受到这种不一样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别人落后赶超的故事,名人成长成才的故事,他自己的故事,都用来感化我们。杨老师本是一位农村小学的老师,面对日渐减少的农村生源,他用自己的努力在县城选拔优秀教师的考试中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人生转变的机会,在县城教书几年后,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他再次出发,认真教学钻研,课上的精彩,成绩好,教学研究也做的好,等到市里学校选拔优秀教师时,用用自己的几年的努力证明自己可以,就这样,他成了我们的杨老师。

那段时间,每天早晨第一个按亮教室灯开关的总是杨老师,当我们进班时,看到他正旁若无人的高声诵读;自习课打响后,杨老师总会默默推门进入教室,坐在教室前端的位置上,静静地批阅着作业,一改之前班里自习就是自由的状态;晚上洗漱完毕后,离熄灯还有十几分钟时间,他则一直耗着不走,目的是督促我们拿枕边书读一会。杨老师真是时间管理高手,在他的教导下,我们班每日在上午、下午两操整队期间,手捧小书努力背记单词的情景开创了学校的一个新潮流,即使是短短的三四分钟时间,他也要让我们利用起来,果不其然,做操前的几分钟里确实能记下几个单词。这样的要求,这样的氛围,一学期下来,我发现我们班跟之前确实不一样了,班里说闲话的少了,开始学习的多了,竟然还有晚上熬夜“加餐”的。不知什么时候,每天早晨第一个到班按亮电灯的已不再是杨老师,一学期下来,放在枕头边的那本书已经读完。

杨老师是个情绪易激动的人,拨动他情绪的最有效的引子就是看到班里有学生在不认真学习,他会怒目圆睁,声音颤抖,只叹着粗气,很多同学都说杨老师生气时很可爱。有次周末,学校照例休息一下午,晚上正常上自习,可晚上的两节自习课都快结束时,班里的斌与海两位同学还迟迟未现身,这可急坏了杨老师,他将我们男生编成校外寻找队,将女生编成校内寻找队,晚自习放学前若找不到,就去报警。最后,我们在校外一网吧里将他俩找到,由于太沉迷一个游戏,他俩忘了时间。我们等待着杨老师会疾风暴雨般讲他俩训斥,但这次却很平静,他没有怒目圆睁,没有连连叹气,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俩,不知觉间眼角湿润了,当杨老师用手擦拭泪水时,惹事的俩家伙扑通就跪下了,这俩家伙一跪,杨老师却破涕为笑。斌与海在杨老师的极力护佑下,学校下发的回家停课一周的处罚始终没有生效。

自从遇见杨老师,我对学习逐渐有了向上攀登的勇气,学者杨老师的样子慢慢使自己也成为一个珍惜时间又自律的人。高中生活起先是“享清福”的,遇到杨老师后,高中生活变得忙碌辛苦起来,感谢这段忙碌辛苦,让我班很多同学圆了大学梦,让我们体验到了“拼搏后会见彩虹”的成就感,理解了活着就要寻好的意义。

(四)

走上教师岗位前,我还读了四年本科与三年研究生,这期间遇到几十位形形色色的老师,有学术水平很高的老教授,有思想观念很前卫的艺术老师,有金句不断总能博得满堂喝彩的老师,也有死气沉沉走课堂过场的老师,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我的恩师,都或多或少给与了我向前迈步的力量与勇气,但在我做教师的这几年中,时常浮现在脑海中的身影却是于老师,于老师的课堂是我一直潜心追求的样本。

于老师是我大学期间的视听艺术专业老师,五十多岁,但每日则神采奕奕,精气饱满,上课前全体起立,共同唱响一首或流行或经典的歌曲是必备菜,一歌结束,教室里的氛围已预热的差不多了。他上课从来不像其他老师一样,端坐电脑前,照读ppt,他都是来回走动着,穿梭在我们容坐200人的大礼堂里,走着,讲着,与大家互动着。如果需要反动ppt了,前排几位同学会心领神会地上去帮忙点击一下鼠标,于老师的讲台不再教师前面,而是在我们同学之间。

他的课堂很少有人逃课,对专业感不感兴趣的人坐在教室里,听于老师讲课都是一种享受,同学们送给他一个爱称“于相声”,他的语言精准到位带着十足的专业味,但也充斥着各种幽默娱乐,也不知道他在哪里“道听途说”的花边信息,却能与专业技术名词巧妙嫁接融合,既通俗化了专业知识,又让听着印象深刻,这一点是于老师的独门秘技。于老师是院系里为数不多的正教授,在校外还兼顾着几家规模很大的公司,这样一位“大佬”级的人物,没有显摆出半点不容靠近的高大上,却能整日放下身姿,与学生哄笑在一起,成为学生心中的“于相声”,这样的老师在大学校园里实属不多见。现今,我也成了一位老师,我面对的是一群懵懂天真地孩童,于老师那种随和、幽默、走进学生的样态是我必备的素养。

遇到上文记叙的几位老师是我在成长求学途中的幸运,他们用童心、爱心、正气、睿智让我的校园生活填充上了暖色,他们教诲的春风,日日沐浴着我心。当然不可否认,还有一些老师也依然清晰地刻画在我的脑海中,他们是那样的冰冷、刻薄与不公,回味起来总带有莫名的愤慨与幽怨,好在他们只是形单影只,寥寥可数,在匆匆的过往中也只是瞬息一瞥。

我亲爱的老师们,你们的身影未曾走远,是您给了我一杆生活的尺,让我天天去丈量,是您给了我一面镜子,让我有了学习的榜样。我在心中向您致敬 !

这是一张图片
推荐到豆瓣
加客服微信:【2931752994】

开通本站永久会员!

备注:【永久会员】,即可领取优惠!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