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生机大会#

一、目标初现

张明是一家国企的办公室主任,之前是退役军人,还因工作需要,参加过维和部队。到地方企业五年多,已干了五年多。由于企业近年来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科技需求,企业发展陷入了困境。眼看裁员在即,张明想到还不如自己主动换个岗位试试。平时办公室起草个文件,写个领导发言,拟定个计划等的,张明都是信手拈来,且业余时间也爱好投个稿,办个刊物等,同时也有相应的学历,做个记者,倒是有几分把握的。于是拜托在《都市生活报》报当编辑的朋友杨光谋一份记者的差事。

那天,张明如约赴饭馆面试。在饭馆面试,比较自然一点,那也是杨光安排的。选择了一家比较小众的,苏总喜欢,并经常说起的饭馆。

杨光告知,同来的有苏总编和夫人,汪副总编和夫人,还有一位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小李。这两位总编夫人都是媒体界的,前者吴凡是《都市晚报》的资深记者,后者金逸是《金融时报》的记者。

见过苏总编和汪副总编携夫人大驾光临,寒暄过后,张明随即侃侃而谈起来,从以往部队的履职,谈到国外某城市的风土人情,说那里滴水贵如金,社会公务由全体居民分担,生意人讲究契约精神,远远胜于许多看似文明的欧美国家等等。

他为了博得众人的欢心,同时也借着酒兴,把自己所在团队的轶闻趣事,西方人的生活习性,以及在部队中的惊险遭遇,添枝加叶地说得天花乱坠。他甚至想出一些别开生面的词句,把那 终年烈日横空,黄沙遍野的不毛之地,着实渲染了一番。

在场的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总编吴凡夫人低声自语说到:“把这些珍贵的记忆写出来,可是一篇妙不可言的文章呢。”

总编先生此时也抬起头来,从眼镜上方对张先生仔细端详了很久。这是他的习惯,每当他观察一个人的时候,目光总是从镜片的上方射出,而在察看厨房端出的菜肴时,那目光便从镜片的下方射出。

此时,介绍人杨光乘机说到:“老总,这位张先生我今天已同您介绍过,我想让他做我的帮手,替我收集有关社会新闻的材料,希望您能够同意。自从三个月前,王波走后,我一直苦于无人收集材料,该出的文章受人力之限,可能就会受时效影响,长期下来,报纸也会受损失。”

苏总编此时露出一副郑重其事的严肃神态,索性摘掉眼镜,面对面又认真地看了看杨光,然后说到:

“张明先生看来有足够的才华,如果他愿意,可在明天下午2点来与我谈。”

说完之后,他停了片刻,接着又转过身对着张明说道:

“你不妨马上动起笔来,先给我们写一组有关社会事件的随笔。其中你的观点当然要写,但须把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揉进去,就像我们大家刚才议论的那样。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敢说,我们的读者定会喜欢这样的文章。所以要快!要赶在舆论前面。我必须在明天或后天就能拿到你第一篇文章,以便为读者提供导向。”

介绍人杨光平素对人对事一贯严肃认真而又不失其温婉,他的话因而总使人感到亲切。他这时加了一句:

“你的文章可采用这样引人入胜的标题,比如:《和羹之美 在于和异》。张先生,你说呢?”

一旁的汪副总,是写诗成名的。属于大器晚成。他对后起之秀一向深为厌恶,甚至怀有畏惧心理。他冷冷地答了一句:

“好当然好,不过后面的文章能否合拍?要做到这一点,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合拍也就是音乐上所说的和声。”

杨光以保护人和行家的身份,向张明深深瞥了一眼,那样子好似在说:“别怕,你能做到。”

总编吴夫人则几次转过头来看了看他,弄得耳朵下方的那个钻石耳坠晃动不停,好像这颗闪亮的水珠随时会滴落下来似的。

这当儿,服务员上菜,斟酒,杨光举起杯来向苏总先生祝酒:“愿《地球生活报》永远兴旺发达!”

举座都站了起来,向这位笑容可掬的老板躬身致意。张明踌躇满志,把杯内的酒一饮而尽。他觉得,如果现在有一桶酒,他也能喝干。他感到浑身有一股非凡的力量,胸中充满必胜的信念和无限的希望。他觉得自己现在在这些人中已完全自如,在他们当中赢得一席之地,占据了自己的位置。他带着过去不曾有的把握,向举座看了看,并自落座以来头一回敢于向身旁的总编夫人说了一句:

“吴老师,您这副耳坠真是漂亮极了,我从未见过这样的耳坠。”

吴凡转过身来,笑道:

“把钻石只用一根细丝挂在耳朵下方,是我自己的改良。这很像是一滴露珠,不是吗?”

张明低声说道:

“确实好看……不过,要不是戴在您身上,耳坠再好也会黯然无光。”

话一出口,他不禁为自己的大胆感到一阵慌乱,担心自己说了句蠢话。

他掉转头来,又与副总的金逸夫人的目光不期而遇。这目光依然是那样熟悉和亲切,但他觉得似乎从中看到一身更为明显的欢乐和鼓励。

这是一张图片
推荐到豆瓣
加客服微信:【2931752994】

开通本站永久会员!

备注:【永久会员】,即可领取优惠!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