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材,一个是教师。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特点进行组织的,但学科知识不会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变化的,它是固有的、客观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也好弱也罢,都得面对。学生获取知识除了教材以外更离不开教师的导引,但同样的一本教材,不同的教师由于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不同,教学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尽管教材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逻辑性,但任何教材对“学科知识的呈现与诠释”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因而教师教学中面对教材的使用,需要运用教学智慧对教材的“弱点”进行有效的补充。具体的说,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多重解释,要根据学情的变化进行多样演绎。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专业学科知识的理解上一定要有深度,只有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教学行为才有灵性,用应变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底蕴适时修正和实施精准的教学策略,只有通透理解学科知识,才能使教学策略在教学进行时随机都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为艰深的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分解和坡度铺设,这会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教师教得灵动,课堂才会生动,学生才会学得轻松,从而让学生能听懂、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教学中的考试,其实不仅仅考的是学生的学科知识,同时也是在考老师的教学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必须关注自己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能力。师生对待学科知识的态度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学生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应该且必须在学科知识内容的深度上进一步努力和加强。而教师是为了教学,他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学得更好、考得更好,因此教师的着力点是帮助学生如何掌握“相对于学生来说艰深的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知识要有比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理解透了才能熟能生巧,见招拆招,对学科知识的诠释覆盖面才能到边到位无死角,诠释的方法和途径就会多种多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最接近师生各自的愿景。

这是一张图片
推荐到豆瓣
加客服微信:【2931752994】

开通本站永久会员!

备注:【永久会员】,即可领取优惠!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