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6)

朱熹: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在焉,则未免为不仁也。

钱穆:先生说:“君子或许有时也会不仁,这是有的吧!但沒有一个小人而是仁的呀!”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本章在论述君子、小人和仁者的关系。以上三位的解释都是基于以下断句: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但是以上断句,我认为是错的,因为基于这个断句的逻辑解释不通。君子就是君子,君子是有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品格,开阔的胸怀,远大的志向。根本就不会像朱熹所说“毫勿之间,心不在焉”,更不会像钱穆所说“或许有时也会不仁”。而杨伯峻就更加坚定地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于是从古至今给了那些汉奸、腐儒、败类有了出卖自己灵魂的依据,他们说,孔子都说了君子而不仁者是有的。这都是没有理解论语的真精神,更没有理解孔子眼里的君子。

论语里仁篇第5章孔子讲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就是,君子离开了仁,还叫君子吗?君子沒有一顿饭的时间违去仁。匆促急遽之时仍是仁,顛仆困顿之时同样仍是仁。如果你还在解释“毫勿之间,心不在焉、或许有时也会不仁”,那不是在打孔子的脸吗?这样曲解孔子,孔子在棺材里坐起来会跟你拼命的!

什么是仁?我们讲过人间正道就是仁,君子无时无刻不在走正道,无论何地都在正确的大道上。

小人都是被一已之私所困而自小之,有些小人最终会迷途知返而重新成为君子,而有些小人转不过来,一辈子都只能是小人。

本章重新断句后应该是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是一句反问句,给那些不坚定走正道的小人以当头棒喝!当然,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君子都是从小人而来,没有经历过小人的犹豫、彷徨,最后终于放下私欲、利益的追求而成的君子,都是假君子,甚至有时这样的假君子反而会在特定的条件下暴露出小人的真面目。因为这些人大部分经不起外在利益的诱惑,没有一颗承受苦难的心,没有经过沧桑巨变的考验,因此容易出现立场摇摆,所以这些人其实都是假君子真小人。

比如在我们党成立早期,土地革命时期那些叛徒,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奸等都属于这一类。他们有的甚至曾经是党的重要领导人,如向忠发、顾顺章之流,他们这些人在没有事发之前尽管干的是革命工作,但是都是投机取巧、假仁假义的真小人。而一旦经历了苦难的考验,有了坚定不动摇的信仰,坚决走人间正道,那么就会成为一个仁者,最终必将成为一个转"人不知"而达到"人不愠"社会的君子,所以当一个君子诞生之后对自己的事业追求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孔子在本章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就是说“君子转变成不仁者有吗?没有!”,这是掷地有声的回答,紧接着,孔子又说:“小人而仁者也”,啥意思呢?就是“小人可以成为仁者”。

之前我们在为大家展示的我研究的一幅孔子人生成就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人迷途知返重新走上人间正道,是可以重新成为君子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最后决战,我们共产党是正义的一方,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人间正道,是仁义的事业。而那些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代表的是非正义的一方,是为了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真小人。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很多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他们有些人在战场上迷途知返,就地起义,站到了人民的一边,就从小人转变为君子,有些人被俘后经过教育又转变观念重新做人,也跟上了仁者的步伐。所以小人是可以成为仁者的,特别是经过深刻的内心反省重新走上人间正道的人,反而最后能够成为坚定的君子。

我们之前曾经讲过,仁的标准定义,就是被历史所验证,被当下国家和人民所认同,符合古今主流价值观的正确的事情。套用这套理论,那么我们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至今天已经73年,国家昌盛,人民富足,就是被历史所验证,被当下我们国家和人民所认同,符合我们国家国情的正确的国家道路,我们党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仁义之师,我们党的事业就是仁者的事业。

好,我们来看本章的白话直译: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转变为不仁者的人有吗?没有!小人都可以转变为仁者”。

这是一张图片
推荐到豆瓣
加客服微信:【2931752994】

开通本站永久会员!

备注:【永久会员】,即可领取优惠!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