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论”,主张“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A. 蔡元培

B. 黄炎培

C. 杨贤江

D. 陶行知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新一代成长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教育具有重要性。

A. 历史性

B. 阶级性

C. 永恒性

D. 独立性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点是都关注个体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特征和发展过程。生物起源论强调遗传和生理基础对教育的影响,而心理起源论着重于个体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对教育的意义。

A. 将教育视为本能模仿

B. 忽视教育的社会属性

C. 否认动物界存在教育

D. 强调教育的目的性

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国家的经济状况、政府的教育投入、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等。

A. 生产力水平

B. 政府重视

C. 人口数量

D. 文化传统

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中,荀况这段话强调的是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A. 遗传的先天制约

B. 教育的主导作用

C. 个人主观能动性

D. 环境的潜移默化

师生和知识。

教育中介,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的三个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技术。

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并提供支持和指导。学生则是接受教育并努力学习的一方,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师生、学习、教育计划

自2001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A. 六三分段

B. 五四分段

C. 四二三分段

D. 九年一贯

重视学科基本结构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家是( )。

A. 凯洛夫

B. 赞可夫

C. 布鲁纳

D. 罗杰斯

备课是上课成功的关键。备课应该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准备教学材料。

攀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并思考教学方法

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需求,并准备教学工具。

深入研究课程教材,阅读教学参考资料,并思考教学方法。

阅读教材、钻研教辅材料和深入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国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三统一教学法”。

A. 分组教学

B. 复式教学

C. 特朗普

D. 道尔顿

参考答案

1. D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与“教学做合一”。这些思想强调了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并强调教学应当融入实际生活中。

2. C

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这一属性将一直存在。无论人类社会怎样变迁,教育都将永远存在。列宁曾将其称之为“永恒的范畴”。自人类社会诞生开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的生产关系,积累了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些生产和生活经验以及文化形态都需要通过教育代代相传。因此,教育是新一代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3. B

生物起源论将人类和动物视为一体,并未意识到人类教育的社会属性以及人类自身的特点。心理起源学说中关于无意识的模仿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

4. 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这种剩余劳动数量与社会中可能受教育和接受教育的人口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此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教育经费的投入数量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最后,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还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需求。

5. D

荀况的这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生活在良好环境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茁壮成长。这也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6. A

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辅助工具。

7. D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整体设置为九年一贯制。小学阶段主要以综合课程为主,而初中阶段则设置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结合。

8. C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倡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以发现学习的方式,将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9. A

本题讨论备课的重要性。备课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研究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10. C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指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实验中学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将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作业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首先是大班上课,几个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研究,每个小班约20人,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的内容。最后是个别作业,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由学生自主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冲突和矛盾主要出现在青少年时期。

A. 3—6岁

B. 7—12岁

C. 13—18岁

D. 19—25岁

根据奥尔波特人格理论,中国人所具有的勤奋、友善、谦逊等特征属于( )。

A. 共同特质

B. 首要特质

C. 中心特质

D. 次要特质

3. 吴北即将高中毕业,他面临着既想读国外大学又想读国内高校的选择困难,他的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

A. 双避型

B. 趋避型

C. 双趋型

D. 多重趋避型

张老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带有“口”的字,李锋不仅写出了与口的活动有关的字,如“吃”“喊”“吐”,还写出其他类别的字,如“邑”“照”“言”“高”等。这主要反映了李锋的联想能力。

A. 发散思维

B. 聚合思维

C. 直觉思维

D. 动作思维

自发学习。

A. 发现学习

B. 替代学习

C. 内隐学习

D. 外显学习

社交焦虑障碍。

A. 抑郁

B. 癔症

C. 强迫观念

D. 社交恐惧

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取得突出的教学成果。这主要反映了王老师的职业自信心素质。

A. 角色自主感

B. 角色期待感

C. 教学效能感

D. 教学责任感

学校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属于正向强化。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孙琳认为自己应该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尊师爱幼。这反映了品德心理结构中的社会责任方面。

A. 道德情感

B. 道德认识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王老师采用的这种课堂管理方法属于“提问引导式”。

A. 个人问责

B. 团体警觉

C. 转换管理

D. 全体责任

参考答案

1. C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通常会面临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发展危机,这一阶段的年龄大约是12~18岁。

2. A

奥尔波特将人的个性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指在同一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一般人格特征,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例如,中国人的勤劳、善良和朴实,就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共同特质。

3. C

面对两个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时,我们会面临双趋型冲突,即既想实现一个目标又想实现另一个目标。

4. A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李锋既能写出与口的活动有关的字,又能写出其他类别的字,可见他的思维非常活跃。

5. C

内隐学习是指在不知不觉之间获取知识或学会某种技能或规则的过程,这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内隐学习强调了个体在不经意间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6. D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焦虑症,特别容易出现在中学生中。它表现为对参与社交交流感到极度不安和害怕,对于被人评价、批评或者关注时存在过度的担忧和恐惧。

7. C

王老师确信自己能够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结果产生积极影响,这表明他对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很强。

8. B

负强化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过程,指的是取消不愉快的刺激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概率。用这个概念来解释,“撤销处分”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负强化。

9. B

孙琳认为自己应该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尊师爱幼。这表明孙琳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有自己的认识,体现了她对道德的理解。

10. B

解析:团体警觉是维持团体注意的方法之一,团体警觉是指在讲授和讨论的期间,教师用来维持所有学生注意力的提问策略。结合题干信息,王老师通过面向全班同学提问的方式,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采用了团体警觉的课堂管理方式。

《论语》是记录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的著作。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在教育多样化发展阶段,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创立了实验教育学。

A. 实验教育学

B. 批判教育学

C. 文化教育学

D. 实用主义教育学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其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表明教育具有历史性。

A. 独立性

B. 历史性

C. 阶段性

D. 永恒性

这句俗语反映了婴幼儿在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发展上的规律,即表示了动作发展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能动性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能够事半功倍,这反映了教育应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敏感期特征。

A. 顺序性

B. 稳定性

C. 不均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教育制度虽然反映着人民的主观愿望和价值需求,但是教育制度的制定不是随心所欲的,每种教育制度都有其现实基础和发展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

A. 客观性

B. 规范性

C. 历史性

D. 强制性

“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发展,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观点属于( )教育实践中的争议观点。

A. 实质教育论

B. 形式教育论

C. 传统教育论

D. 现代教育论

体育类课程

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校本课程

D. 潜在课程

教学评估的范畴。

A. 形成性评价

B. 诊断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相对性评价

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各种策略和技巧,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及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方式。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使用的工作方法通常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料准备、学生评估和课后反思等环节。

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法因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堂笔记来强化所学知识,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参加小组讨论和团队项目来加深理解。一些学生则利用创意学习方式,如制作概念地图、流程图或制作故事,来巩固所学内容。这些学习方法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总和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方式涉及到教学的整体风格和方法,而教学方法则是指具体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当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便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总和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和学生成绩。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孔子提倡的 "以身作则"。

A. 实际锻炼法

B. 个人修养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品德评价法

参考答案

1. A

《论语》是《孔子说》的简称,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及其对社会、伦理和政治的看法。

2. D

杜威是美国教育家中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强调“从做中学”,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中学习知识,同时还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3. B

教育的历史性指的是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其性质、目的、内容等各有所不同。

4. A

个人的生理发育和成熟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这表明遗传素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和年龄特征起着重要的影响。

5. C

根据提供的关键词“关键期”,可以得知教育在这一时期对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干预,以达到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的目的。

6. A

教育制度的制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涵盖了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制度的确立除了考虑人民的主观愿望和价值需求外,还必须兼顾客观发展规律。强制性意味着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的规定,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而教育制度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教育制度的历史性意味着它会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

7. B

根据给定的内容重新创作: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官能得到发展”,可以推断题干强调了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这与形式教育论的观点相符。

8. C

本题所涉及的是某中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教学需求,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课程,符合校本课程的理念。

9. B

在新学期开始时,学校举行了一次化学摸底测试,旨在了解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准备情况。这种测试体现了诊断性教学评价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0. D

这道题目涉及到教学方法的定义。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策略和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11. C

这句名言体现了做人的榜样示范性,具有为人师表的特点。

这是一张图片
推荐到豆瓣
加客服微信:【2931752994】

开通本站永久会员!

备注:【永久会员】,即可领取优惠!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